2018.01.04 音樂家教會我的人生哲學

許多人不喜歡紐約,因為紐約市又臭又髒、人口密度之高,走路速度稍微放慢、後面的人便老實不客氣的撞上甚或推擠。紅綠燈僅供參考,行人千萬別傻呼呼的等待綠燈亮起才動身通行,身後的人會給一百個白眼。

我說紐約既文明又野蠻,所以,要生存在這樣的地方不甚容易。

2017-12-25 20.34.01-20482017-12-25 20.35.34-2048

我們一家三口,非常享受紐約的文明,尤其是它所展現的音樂活力和藝術張力,百老匯、博物館、音樂會、各式各樣的表演活動…十多年前,我們從單張票價三、四十塊開始,琢磨日期、計較著值不值得,到現在一場百老匯,花個好幾百塊只為了享受前排好位,眼睛眨也不眨好像錢不是錢。我想,美國沒有任何一個城市,趕的上紐約的設備與多元。我們一家也就掉進這音樂的沼澤聖殿,連親愛的老公也不例外。

正因如此,這城市的音樂家和藝術家,真是招牌掉下都可以砸傷一大群。比例之高,難以想像。

生活在距紐約半小時車程的我們小鎮,超過一半的工作人口集中在紐約市,想當然爾也有許多音樂、藝術工作者從紐約市前往我們小鎮工作。撇開這些音樂家不說,附近像台灣山葉鋼琴、功學設那樣的音樂學校更是不勝枚舉,這群音樂家外表看來光鮮亮麗,但要靠音樂養活自己和生活在紐約市,其中之心酸難為,唯有踏入他們的生活才能窺視一二。

2017-12-25 16.09.20-20482017-12-25 20.34.04-2048

從小就喜歡音樂的我,不知不覺和這裡的音樂人成群結黨。他們笑我總說自己不是音樂人,明明從裡到外就是不折不扣的音樂魂。我說,我熱愛音樂,只是沒有像你們大伙兒全受過正規訓練,所以我不敢大張旗幟,打著自己是音樂人的名號。換來的只是一群人的白眼…後來我慢慢明白,對他們而言,對音樂的喜愛和表演實力就是一切,誰管你打哪兒來的?

一群人聚在一起,除了享受美食,玩音樂絕不能或缺。每個人從Do, Re, Mi, Fa, So…..到高音Do,各分配一個哨音,指揮指向誰,哨音就要合拍。一群人除了指揮沒有人知道這次要合奏什麼歌,但,二個音出來後,每個人都知道何時輪到自己的哨音,包括眉眉和Christine,都成長在嚴謹的音樂訓練下,除了親愛的老公…

我從沒有期待或幻想,自己在美國的生活會變這個樣子。八年前,眉眉開始上學,我半句英文都聽不懂,更別說與人交談。舉凡學校活動,除了微笑我就是不折不扣的聾啞人士。以為我說的誇張嗎?記得一位北一女的高中同學,就曾笑著對我說,「真難想像曾經是全班英文最爛的人,現在竟然在美國生活?」這朋友向來直爽,她的說詞直白卻再精準不過。

生活和興趣不可思議的把我帶到一個難以想像的境界。看到現在的結果,很容易讓人忘卻這幾年的努力,以為事情來的理所當然。曾經家裡電話響起,我的標準動作是二話不說便把話筒塞給親愛的老公;出門吃飯點菜就是鴨子聽雷;菜單和服務生全不是我的管區;金髮碧眼的美國人像是住在隔壁的外星人,不同星球不同語言不同食物不同腦袋…

三十幾歲才要學習第二外國語,沒有想像的容易,把熟悉的Do Re Mi Fa So換成C, D, E, F, G…..,也不是這麼理所當然,看似精明的我,對生活卻是迷迷糊糊,沒有太多煩惱卻有著過人的勇氣, 就這樣一腳踏進一個未知的世界。

現在,最常聽到的是,「因為工作,所以你才有如是精彩的生活。」

我總一笑置之,心中卻扮了千百鬼臉。 這麼說來每個在這生活的人都該有豐富精彩的生活,只要有工作?每位鋼琴老師都應有源源不絕的學生,因為紐約是音樂殿堂?

2017-12-31 20.10.57-20482017-12-31 20.21.33-2048

曾有朋友對我說過,「紐澤西的孩子不愛學鋼琴,因為他們朋友在那裡教鋼琴都收不到學生。不像你們那裡,大家都要學鋼琴…」還有聽過「他們那裡的鋼琴老師一定要是名師、高學歷才會有學生,不像我們這鄉下地方,什麼人都能當音樂老師…」

我從沒覺得自己的工作來的容易,也沒覺得一週要教三、四十個學生是件「只要會彈鋼琴就會發生的事」。對於把我們這鄉下地方看的如此輕蔑的言論我也只是微笑回應。

但這些從結論去總結、淡化別人努力的語言和態度,卻是我提醒、教養眉眉的最佳素材。如果,我們看不到別人努力的過程,就無法欣賞和學習別人的優點。許多時候,我說我們東方文化裡不包括讚美和欣賞,就是這個意思。不管環境換在西方或東方,合理化別人的成績和淡化別人的成果,即使是自己小孩也吝惜讚美,東方人管叫謙虛,我卻對此態度保留萬分。我覺得這是讓人裹足不前的絆腳石!

當人說出一口流利英文,我們忽略背後的努力,僅評住在美國所以英文當然好。那麼住在台灣台語一定好?當人工作上有出色表現,我們忽略工作能力,僅評那裡沒有竸爭力,只是運氣特別好。所以我們不停教育下一代,別人的成功儘儘運氣過人,我們只要平淡簡單生活即可,那麼孩子還要努力學習嗎?青壯年還需努力工作嗎?老年人是不是也不必安享晚年,反正我們總要歸塵土?

我不是很喜歡小確幸的生活態度,我認為那是給人不用努力生活的合理籍口。其實,我們無需追求「成功」生活,只需「努力」生活,把每天過的充實而有意義,自然就會有平靜的快樂和滿足。這意義,多得來自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當每一天都充滿助人的意義、和被需要的肯定,物質的多寡便不再能左右內心的充實了。也無需再用否定別人的態度來肯定自己的價值!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Bookmark the perma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