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種生活方式,我非常的「保持距離」。就是一直和同樣的朋友、做每件事都黏在一起,不管上課、下課、上廁所、吃飯、放假…都是同樣一群人,只是換不同的地方做不同的事。所以,教育眉眉,我從小就徹底執行,絕不讓她養成只交一個朋友、或一群朋友的習慣。
在美國的台灣移民社會,常有這樣的生活形態。我完全能夠理解,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生活圈,因為大伙兒離鄉背影,逢年過節沒有家人可以齊聚,和朋友相聚是最理所當然的方式。加上大部份的華人孩子,週末都得上中文學校、或者到教堂做禮拜,父母自然形成一個華人圈,課後大家一起活動。
我常掛在嘴上對眉眉說,我們過生活,是要為了自己而過。可以因為思念朋友,而和朋友相聚。不需要因為殺時間,而朋友相聚。更不需要因為害怕沒朋友、落單,而和朋友黏在一起。時間,要花在愛你的人和你愛的人身上!
親愛的老公最不以為然,愛我們的家人,為我們遠地稍來的年味!
他也掛在嘴上,郵資都比內容物高。
這群美國朋友,不是我偏心他們,就是合我脾胃。「心意」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學會了這句話,在他們齊聲說道的時候…It’s the thought that counts.
我真的不愛下廚!但,一個過年,我不知教會多少美國人包水餃!朋友、學生、鄰居…
年糕,更是一盤又一盤的端出來。要不是有妹妹的用心,我拿的出這麼美味的年糕嗎?
朋友無奈,一個過年,初一、初二到初三,同樣一群人,換了不同的房子,連聚三天。
「你怎麼過年呢?」朋友問。
我笑,「白天教課,晚上與週末和朋友一起過節。從除夕到初三,我們和五、六群不同的朋友相聚。我覺得很是難得,許多人一年才見這一、兩次面。再忙,都覺得得擠出時間吃一頓團圓飯、敘敘舊。所以,我們一直趕場,累的眉眉連做功課的時間都沒有了…」
這就是我說,過節的藝術。與朋友相聚,應該要是開心、期待的,如果,最後剩的只是有沒有被邀請的壓力,常與同一群人相處後的倦態、語塞,也許,自己過節反而有種不同的美妙滋味!
眉眉雖然和我們夫妻東奔西跑,但她很喜歡過年後,這種一字排開的紅包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