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我們的美國生活!主因是我們三人,直到現在,都還在學習、體驗各種不同的經驗與文化階段。生活多彩多姿,沒空喊無聊!
紐約是猶太人的天下,我們身邊不乏親蜜的猶太朋友。
這張邀請卡非常特別,是一個初生兒的命名儀式。
宇眉和我,只要是要出席美國人的場合,一律打扮的非常認真。男人的界線比較難抓,這種週六早上的教堂儀式,要穿到多正式呢?我為親愛的老公準備了西裝,搭配毛料西裝外套。九點半,我們準時抵達會場!
環視四週,除了我們三人,長的非常不同、很像走錯場地,我感覺,現場每個人都彼此相識,有的是當地親友,有的遠道而來,驅車幾小時前來的大有人在,有些可能前一晚就得飛到附近,住在旅館等著今天的儀式。我個人非常佩服美國人,常常為了家庭活動,全家大小坐飛機到某處相聚的精神。與會每位男士都西裝筆挺,女性幾乎清一色裙裝,看的出美國人出席正式場合的「正式」。我對親愛的老公充滿抱歉,下次知道了,一定要全套西裝…穿不穿是一回事,絕不能少帶。已經和大家長的夠不同了,最好別再有更多格格不入的感覺。
朋友一家從父母到孩子、甚至親朋好友,都對我們相當友善,我想,我們三人一臉就是無所措其手足的模樣,那,我們也要戴小帽子嗎?「要啊!」我趕忙幫親愛的老公固定頭髮上夾子,以免帽子掉了。不能照相和使用3C產品,最讓我印象深刻。特別的是幾小時的儀式下來,真的沒有一點手機的聲音,也沒人拿手機出來使用,好像手機這工具不存在他們的世界般。
就像一般教堂般,但猶太人的教堂,感覺界於我們的寺廟和白人的教堂之中。找了個角落的位置,我們三人坐了下來。我常說這些美國人非常體貼,過了一會兒,好友的孩子,小宇眉好幾歲的一個女孩,邀請宇眉,「到前面和我們坐在一起好嗎?」宇眉楞了一秒,我輕推她,「去吧!他們不想讓我們覺得太突兀,也想讓大家知道我們是他們的家人,不是走錯的路人。」全場至少二百個猶太人,我知道朋友想讓我們「感覺」自在…
二個半小時的儀式,他們唱歌、讀經書、為孩子命名…。我一點都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麼,因為有一半的時間,他們講的、唱的全是猶太文。旅居美國的這段時間,我最感動、喜歡的,就是這塊土地上的人,無論是白人或是猶太人,把音樂融入生活的文化,婚喪喜慶,一定唱歌。所以,他們聚在一起的時間,不太無聊,光是唱歌跳舞就占掉許多時間,剩下的一點時間,大伙兒彼此問候、填飽肚子都嫌不夠,活動永遠結束在意猶未盡的情緒中。不會總是一大群人聊到沒有話題、最後冷場、或者變成大伙兒一齊溜小孩、殺時間的居家室內活動。
儀式時間很長,但每個人看起來都很自在,不管是老人、或是我們這個年紀的青壯年,甚至青少年,不太有人露出疲態或者厭煩的表情。小孩不用關在教堂大廳整整兩小時,他們可以在外廳玩、或者看書。儀式結束後,全部的人再移至另一個大廳用餐。我不知道是誰負責張羅食物,但宴會廳的規模相當驚人,食物看起來也非常美味。
我的鋼琴學生和家長更是貼心,他們不儘會過來和我噓寒問暖,連同親愛的老公,也絕對不會被冷落,還有家長帶著路都走不穩的阿嬤,前來跟我打招呼。我只有一種不敢當的感覺,立刻站起來握手回禮。在台灣,我是個孩子,成人後,我就離開了。所以,我沒有被「阿嬤」大老遠過來「問好」的經驗!我笑,這也太正式了吧…不可否認,感覺非常被尊重和愛戴!
一場命名活動,帶給我們一家全新的體驗。雖然眉眉在會場枯坐了快三小時,她也覺得相當特別,尤其和他們一家坐在最前排,感動更是不同。她說,「媽媽,雖然他們在台上念的文我都聽不懂,可是他們把Miriam抱在前面的時候,我眼淚都要流下來了…」
不得不順帶一提,我也熱愛我的工作!我喜歡的不是教琴本身,而是看著孩子們專心的練習、努力想要把一首不會的曲子,練成真的會彈的態度;我更喜歡,和孩子之間的情感交流。我覺得,要做一個鋼琴老師,人人都會。但要做一個很兇卻讓孩子不會怯步的老師,真的不容易。我喜歡孩子和我分享生活點滴的過程!我更喜歡,這些媽媽和我的情感交流,當他們真正明瞭,他們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的那瞬間開始,我覺得,他們也就把我當成「家人」。這份情感與尊重,都是金錢買不到、換不來的財富。
所以,我的音樂室書本越堆越高…
因為家長總愛把他們家裡的琴譜,全搬給我,連同阿嬤年代就留下來的舊書。「不用還我們,我的孩子是學不到這麼難的曲子,可是你可以留著教別的孩子…」
就是這種感動,讓我們全家到現在都還很享受這過忙卻充滿愛的美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