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18 文化不同看中西

我覺得台灣人有一種「洗手文化」。我自己也有,不過,很久以前我就發現中西對「洗手」一事的不同看法,所以我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洗手文化,結論是可以改一下!

眉眉還沒開始正式上學前,我想,我用的教育方式,就是我接受的教育方式來教育她。好比飯前洗手、從外面回家要先洗手、吃東西前要洗手…一大堆理由要洗手,因為手髒。

眉眉進入幼稚園開始,有一段時間,父母有一堆活動要參加,我這沒有工作的媽時不時在學校出現。早期,我聽不懂也看不懂,所以我的眼睛大部份時間都停留在小孩身上。然後,我很快發現美國孩子沒有「髒」的觀念,沒有洗手的觀念,他們不知道吃東西前要洗手、老師也不會叫小朋友進教室後得先洗手、小朋友甚至不知道東西掉到地上不能吃…

眉眉逐漸長大,我從聾子開始進步到聽的懂人們的對話後,家裡進出的孩子清一色都是美國人時,我更確定自己的觀察一點都沒有不對。這些美國孩子,從沒有受過「髒」的教育,當然,首先絕對是因為他們的父母沒有教他們這個很髒那個很髒,通通不能碰,他們的老師更沒有耳提面命現在要洗手、等下要洗手。從台灣人的角度來看,這群人很野、很不愛乾淨、很不怕生病,但,我很快就愛上這不洗手文化。我了解他們沒有覺得杜絕生病的基本方法是「洗手」的邏輯,也了解為什麼他們的孩子可以從小光著腳踩在草地上的感覺,也接受小朋友東西掉地下可以撿起來吃,即使那是穿著鞋走的地板,不是乾淨如我家的地板…

許多不同,都展現在生活點滴裡。好比我們家有一組超級大的充氣溜滑梯,每個黃皮膚黑頭髮的孩子,爬上去的第一件事就是,「這裡有蟲、那裡不乾淨。」可是,從沒有任何一個外國孩子跟我提過任何相關於蟲、髒的字眼。我覺得這沒有什對與不對,只是孩子眼睛看到「不同」的東西。回頭想想,正是因為他們的父母–我們,看到的東西就大不同。

我很早便愛上他們的不洗手文化,這化文的背後其實是一種比較自然與自由的意識,比起來,我想外國人比台灣人更不在意別人怎麼看。不過,那只是「平常」。許多場合,他們打扮起來比台灣人認真,但,那是「某些」場合。例如婚禮、喪禮、派對…

說起這文化的不同,我沒有在台灣變成大人過,所以,我一點都不了解台灣的成人世 界。不過,我很喜歡我們這條巷子的「我們這條街」文化。

巷底鄰居,因為去醫院做健康檢查,本來好好的一個人竟然因感染而過世。我們這條街,壞消息當然傳遍每戶人家,難能可貴的是大伙兒對喪禮也相當周到,滿是人潮的告別式裡,有一大群是我們這條街的鄰居。而且,大家都相當體面出席,連我也穿上羊毛大衣,明明過敏的要命,卻還是得穿上它!住在美國的這幾年,我學到了一定要有體面的長大衣,因為,就是有這些場合,需要派他們出場。

2015-11-16 12.21.36

喪禮文化更是不同。不知不覺,我們竟在美國參加了好幾場喪禮。美國人的喪禮相當温馨,傳遞給大家的是一種笑中有淚的回憶,而不是人過世的恐怖。不過,我的美國朋友都很愛哭、也很會哭,我想,如果我的媽媽還在,她會真心喜歡這些和她一樣的愛哭的外國人。用文言一點的表達方式,我說,他們是相當真情流露的族群,而且,很容易感同深受。

美國喪禮的回憶分享,是我在我父母的喪禮過程中,未曾想過的方式。如果可以讓我重來一次,我一定會這樣做。告別式中的最後一部份,牧師或主持人會讓大家分享往生者的小故事。從這些分享中,可以看到已故者對在世者的影響,也可以讓我們對已故者有到更深一層的認識,原來,他還有這一面;原來,他有這麼多令人感動的故事…

比起台灣喪葬文化總帶給我的恐怖感,我更喜歡美國告別式的溫馨與帶給大家的回憶。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Bookmark the perma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