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雖然不討厭柯P,但我覺得說話的藝術是每個台灣人都應該加強的人生課題。
這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正是我這幾年來感觸特別深的「文化差異」。我的生活裡,大概有百分之八十的朋友,是和我說不同語言的白人,另外百分之二十是亞洲人。一直很慶幸,這些美國朋友幫我打開了異國文化的眼界,歡迎我們參與他們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所以,我看到、學到也聽到美國文化。
大家都說,美國人光說不練,每個人最會把自己只會七十分的工作說成一百分,所以在美國要學會「說話」。今天,我想說的不是這個自我膨脹的說話部份,而且,這部份其實我也要為他們平反。其實,大部份我的美國朋友都不自我膨脹,只是他們的字典裡也真的沒有謙虛和客氣這種詞彙。他們有多少,就說多少。比起來,我們亞洲人,謙虛許多,當人家讚美我們的孩子,我們被教導要說,「沒有啦,其實別人更好…」或者,我們會說,「他其實只會…還有很多要學。」總之,不能肯定而且大聲的告訴別人,我的小孩真的很棒!
反觀美國人,當他們說,我的小孩很會滑雪時,其實他們的小孩很有可能只是個初學者,還在最初階的坡道「行走」。可是,這些白人父母已真心認為,他們的小孩很會滑雪,所以,當他們和你聊到滑雪這話題時,所傳遞的訊息是,他們小的孩很會滑雪。換個方式說,大部份我們從外國人口中聽到的訊息,都是相當正面的陳述。我很快就了解在美國,若想和美國人做朋友,得和他們一樣「坦率」。例如,人家若問我眉眉鋼琴彈的如何?面對台灣朋友,我會說,還不錯,她練的很認真。但若問話的是白人朋友,我會說,很好,她學了五年,已經在彈蕭邦和貝多芬的曲子了…
為什麼呢?
因為,美國人的字典裡沒有謙遜,所以一旦你謙虛的說,「我的孩子鋼琴彈的還好」,或者「滑雪滑的還可以」,他們就當做,那,你小孩就是不會彈琴,或者你小孩不會滑雪。進而,沒有人要給你的孩子機會,去發掘你孩子的優點。機會,就給那些說了滿嘴厲害的美國人拿走了。甚至,我個人覺得當他們偶有機會發現你的孩子其實是有能力滑雪或彈了一手好琴時,他們也未必要給這意外的驚喜極大的肯定,他們反而還會覺得,這些亞洲人說話都好奇怪…
會這麼說我也不是滿口胡說八道。因為好幾個美國朋友都曾對我說過同樣的話,他們不知怎麼和亞洲人相處,但和我相處非常容易,因為他們從來不會在我身上聽到「聽不懂的訊息」。
相反的,面對亞洲人,太誠實的展現自我,會變成一種炫耀,會惹來人家的討厭。所以,有十分,得說成只有七分,明明很會,也要表現成「還好會」。這中西文化的說話藝術,相當不同。可得運用的好,才能在不同的社會自在遊走。
不過,有一種說話藝術,我認為卻是沒有國界,走到哪都應該是一樣的!簡單扼要的說,就是「不用把自己心裡的話,全盤誠實的說出來。」
那…到底要怎麼說呢?
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