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日記,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
這家庭日記,不知不覺寫了超過十年,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稍緃即逝,最難的就是在百忙中得靜下心,兩小時的專注、空白、心無旁騖,才能專心整理思緒、照片,完整記下心情和生活流水帳。說真的,若不是這樣細水長流的寫,好多事、情緒,我們夫妻早已忘了一乾二淨。只是,生活已經三頭六臂都不足應付,還要擠出完全的兩小時, 這事真是比登天還難。
我坐在電腦前,正要執筆。手機簡訊響起…
我的生活,就像哥哥說的,常把煞車當油門,總是踩錯,拚命往前衝。已想好的題材又給手機傳來的訊息打亂,究竟該先下哪篇好呢?
讓我們從感恩節開始~~
感恩節,在美國是一年最大的節日之一。在這已生根的我們,從不過感恩節,到現在一個感恩節要跑好幾場,過節氣氛不用言喻的濃厚。
我自己,在這個不屬於我的節日,絕不搶著當主人。跑了五個家庭的慶祝活動下來,我對主人和客人,有相當深刻的體會。
在台灣長大的我,自小看著媽媽張羅廚房,加上大家庭根本無法全員坐下才吃飯,我很習慣女主人是不上桌吃飯的習慣,客人來時,就是大家就坐聊天、媽媽和幾個大人忙進忙出,說真的,她們什麼時候吃飯我一點都不知道。
我的記憶,總覺得重要客人,父母就會宴請餐廳,往家裡帶的都是可以「居家式」客人。在這,我感覺自己還蠻常被邀請到朋友家吃飯,應該說,若是招待全家,多會在家用餐,而且吃的多是自己做的料理。只有大人的聚會,才會往餐廳跑。
美國人的居家晚餐相當有氣氛,從餐盤擺設、桌巾、蠟燭、到酒杯,一應俱全。上菜速度也非常講究,前菜和酒,大概會持續半小時至一小時,一開始我好不習慣,肚子都快餓死了仍只有幾道我不大喜歡的小菜,餅乾和味道極濃的Cheese可以配話…主菜上桌時前菜一定徹走,所以餐桌上永遠只留少許幾個大餐盤,和每個人自己的分食小盤。酒杯和蠟燭彷彿才是主角,永遠停留在桌上。主菜,通常大概二到三樣,這頓飯就算豐盛,當然還會有幾道簡單的沙拉或燙青菜做配菜。 所以到外國人家作客,我常有一種沒幾種東西吃的感覺!
美國人的吃飯習慣和我們也完全不同,每個人把要吃的食物盛到自己盤中,就像我們到吃到飽餐廳一樣,一人一份。我們台灣人吃飯,滿滿一桌菜餚,配著手上那小小的飯碗,感覺整桌都是自己的菜,我還是比較喜歡那種滿桌菜餚的幸福感!
但,現在我已很習慣到美國朋友家的吃飯習慣和步調,對我來說,這頓飯的重點在人,而不是在吃。所以蠟燭和酒才會那麼重要,因為心靈的交流遠遠大於酒足飯飽的感覺。
有意思的是,我的水餃已成為人見人愛的台灣料理,不管什麼節日、什麼聚會,主人總會客氣的詢問,是否我能帶點水餃做前菜?我最高興別人開口向我要水餃,至少確定自己可以吃一點我喜歡的食物,那隻看起來美味的火雞到現在還無法變成我的習慣料理!而且水餃的總是秒殺,也讓我感覺自己被這個森林小鎮完全接受。台灣這小島國,在我們這裡一點都不小!
話說回我們台灣朋友的感恩節晚餐。
這個邀請來的非常奇妙。
這是朋友的朋友,同是法鼓山的師姐。就說我特有佛緣,佛門人很是愛我!台灣人約吃飯不像美國人,提早一個月就邀請。這個電話我在感恩節兩天前接到,「怡茹,你們感恩節那天一起來我們家吃飯好嗎?」師姐的小孩和親愛的老公同大,意思就是她和先生是我們父母那輩的長者。
我心裡一陣莫名其妙,一來根本不認識這位師姐,二來我們一家感恩節已經接了三個邀請,從下午一點得忙到半夜,我不知道自己還能怎麼塞行程?
但我很知道我們台灣人的熱情和習慣,心想反正一點不熟,推掉便是。想不到師姐好是堅持,「那不然你們早上就過來好了?」
「那也行不通,我家裡還有Boston來的客人在家做客…」我絞盡腦汁還是沒好主意。
「不然那星期五好了,我把我家的感恩節晚餐換成星期五…」師姐突發奇想。
電話這頭的我瞪大眼,所以感恩節晚餐還可以換天嗎?為了我這個不認識的人?原本想好要和眉眉到第五大道瘋狂採購,我也只能硬著頭皮說好,提早買完回家也不是太壞的事。心裡嘆了口氣…
眉眉氣鼓鼓,「為什麼我們得要趕回來去不認識的人家吃飯呢?」
現在的我已不愛違拗老人家美意,也不過就讓人家請吃一頓飯,何必這麼拿翹?眉眉畢竟年幼,人情事故尚有許多她還未能瞭解之處。師姐如此堅持,一定有原因。
這一頓感恩節大餐,滿桌菜餚完全台式,應該說菜色之多,桌子完全放不下。和美國人的三道主菜,天攘之別。我也帶了一份鳥魚子,可是見了滿桌菜色,我悄悄放到一側,如何當個好主人與好客人,都是學問。我喜歡這樣的菜,老實說,這就是我長大的味道。
只是,台式熱情反而讓我們夫妻吃不消,本來就小胃的我們一家,每道菜都吃上一小口,從第一道吃到最後一道,也就飽了,問題是桌上還是堆了滿滿的菜、完全不見減少,主人以為我們客氣,拚命往我兩碗盤裡夾菜,為了夾菜,還打翻酒杯。我們吃的好是緊張,明知對方好意,太多的推諉卻似拒絕。終於他們温和的小孩開口制止,「你們別再叫他們吃了,他們已經盡他們最大的努力在吃飯了…」
初次見面,我超想給這位國語都說不清的新朋友一個大擁抱!他,也就是師姐這麼堅持要把我們請來的目的。小留學生在美國長大,過程不中不西,一直不太有「好朋友」,師姐沒有明說,但我心裡雪亮,師姐大概希望他的生命中能有如我們夫妻這樣的朋友。
感恩節好不容易結束,我們享受了美國家庭的傳統火雞和台式的熱情火鍋。親愛的老公和我,再次見證東西方主人的不同。
記憶猶新,幾年前我第一次當女主人,張羅美國朋友到家做客,我理所當然把自小的那套習慣注入當天的晚餐,很快的我發現,這完全不是他們美國人的習慣。女主人沒有坐下,客人完全無法盡性享用。可是,我的佳餚還在廚房,我就是沒辦法坐下和大家同時聊天、用餐。
聰明如我,立刻學會了這重要的一課,宴請美國人,和我的台灣居家吃飯文化,實在天差地別。從此,我的宴客菜單大幅度調整,菜要先備好,不能客人坐在飯桌上才要起火大炒,這「現炒」、「趁熱」的台菜,無法在森林小鎮上桌。親愛的老公和我,一定維持至少一人坐在桌上和客人聊天,另一人立用空檔進出廚房備菜,兩人得默契十足,才能賓主盡歡。
後來我還發現,我的叫外賣宴客法在這算是奇葩,他們大家一開始全以後我自己做了滿漢全席,後來發現許多菜是外賣、只是我換到美麗的碗盤,讓大伙兒誤會一場,時間行之已久,我發現他們也開始學會我這招作弊晚餐,其實,大伙兒相聚,吃固然重要,但能夠好好坐下、說話,更是重要。
幾年下來,我知道,現在我們夫妻已經是人人稱讚的主人,上至七、八十歲的客人,下至宇眉朋友或我們朋友的小孩,人人都愛到我家做客。
我想,我自己融會了美國主人的禮儀,和我們台式主人的熱情,發展出一套亦中亦西的待客之道。其實不論客人是台灣人或美國人,最好能夠男女主人都和賓客同坐,食物不能太少是我的堅持,多沒有關係,但要適時收走,否則會給客人極大的壓力,再好吃的食物吃到最後也食之無味。還有,也不用為客人夾菜,因為每個人想吃愛吃的東西都大不相同。隨意和隨性最能自在!
當客人也是一門學問。我的烏魚子不用喧賓奪主,我跟師姐說若他們不敢吃我可以帶走。或者可以冷凍起來,改天再吃。師姐開心極了,她們下週還有客人,可以留著請客!
另一台灣家庭,我做了甜米糕、蒸了鹼粽、和幾個鼎泰豐的包子。不能空手到別人家作客,是我的左右銘。但也不能給人家添麻煩,變成滿冰箱剩菜。過猶不及、如何拿捏,全是學問。一個感恩節,我忙了五個家庭的聚會,準備了不同的前菜、點心到每個家庭。看起來我們真的是好受歡迎的移民家庭,台灣、美國人通通愛我們。誰知道我背後用了多少心思在準備當一個好客人?
我們台灣文化和美國文化本來就大不相同,隔了半個地球、一個太平洋,當然不同!我不覺得哪邊一定好?或哪邊一定不好?去蕪存菁,大概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