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5 音樂會

住離紐約市相當近的我,除了到時代廣場非常便利,就連驅車前往林肯中心,都只要短短半小時,加上是林肯中心會員的朋友,我在不知不覺和潛移默化的環境中,變成古典音樂會常客。

只要有我們想聽的場次,例如馬友友、朗朗…,再忙,我都會排開學生,跳上朋友的車。晚上八點開始的音樂會,我甚至可以教到六點半,除了結束時間、加上驅車回家稍微晚了些,其餘部份對我來說,都是人生極大享受。

2017-09-08 22.43.16-2048

在台灣,我也愛聽音樂會。不過,這東西方的音樂會,可有極大的不同。

最有意思的是謝幕!不管在林肯中心或是卡內基音樂廳,這裡的表演,謝幕就是觀眾給與台上表演者最大的掌聲,歡呼和bravo聲當然不絕於耳,最高讚譽是觀眾全體起立。表演者最多出場謝幕三次,敬禮、接受觀眾的掌聲,儘止於此,至少我看過的表演從沒有安可曲。

2017-10-21 15.08.42-20482017-10-21 15.17.45-2048DSC_1039-2048

在國家音樂廳,到了謝幕我就不自主的緊張起來。拍手不敢稍有停歇,因為表演者得在掌聲還沒結束之前趕緊出場,多表演一首安可曲。

這邏輯其實我不是很懂也不是很讚同。表演的曲目既然洋洋灑灑全寫在節目表上,為什麼還需要準備安可曲?若真心想多表演一曲,不能直接把安可曲直接寫入節目表?

我當然非常開心,可以多欣賞一首表演。但,我心裡也替表演者委屈,到底要準備幾首安可曲,觀眾才會滿意?要多場幾次,才算是值回票價的演出?

這天我聽的是一場鋼琴表演,表演者總共彈了五首安可曲。第一首安可,我滿心歡喜,覺得觀眾喜歡她的演出。看她急忙出來第二、三次謝幕,再坐回鋼琴前,我那同情的心莫明而起。所以她到底準備了幾首安可曲呢?我問自己。

鼓掌時我不敢鬆懈,深怕萬一表演者準備了更多曲目,但我們做觀眾的不夠認真拍手,沒有給她足夠的理由再出場一次。安可到第五首時,已比節目表上的表演曲目足足多彈了半個多小時…

2017-10-21 15.20.29-2048

做為一位觀眾,我當然覺得值回票價。可是,我很難想像如果我是那位表演者,我的心情和壓力有多大?到底要多準備到什麼程度才足夠?

我想,我比較喜歡說好幾首就是幾首的感覺,清清楚楚、誰也別有過多期待,以免失望。中西文化之不同,表現在生活的每一份點滴。台灣文化多一些驚喜,我們管叫人情味。相較之下,美國藝術表演相對單純,沒有驚奇,節目單上的曲目,就是表演的全部。我個人覺得,這樣的謝幕輕鬆許多,只需要單純用掌聲告訴表演者,今晚非常精彩,謝謝!

踩著夜色,聽完音樂會的心情總是平和舒暢。過去,我不知道自己竟會花這麼多時間在音樂盛宴上,但,現在的我未曾在音樂會的觀席上打盹,這轉變,也算是種特別的成長!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Bookmark the perma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