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6 支持

從小我就常聽到,我們台灣人比較重視家庭,外國人和我們不同,他們很早離家,所以和家人不親。

我真心不知道這種觀念打哪裡來,但在美國生活的這段時間,我知道這種觀念,完全不是我們這裡的「外國人」。相反的,我還在他們身上,學到如何表示對家人的「支持」。

例如,一個幼稚園孩子的運動會,根本就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活動,我卻常看到父母連同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一起參與。學校根本堪稱不上音樂會的例行音樂表演,也是動輒闔家光臨。我的鋼琴發表會這種活動,更不只爺爺奶奶,連阿姨、朋友、叔叔伯伯…全都一起請來共襄盛舉。一開始,我以為只是某些家庭住的近、或者特別親近,所以總是看到他們的家人。後來我慢慢發現,這些爺爺奶奶並沒有住的那麼近,有的還在波士頓、有的在紐澤西…開車隨便都要好幾個小時。可是,他們可以為了家人,一點都不覺得辛苦,遠道前來參加根本不足掛齒的小孩活動,若是婚禮、生日或者重要節日,就更不用說了,大家老遠也願意飛去相聚。

慢慢的,我更懂的他們的邏輯和想法。因為是家人,所以要常在一起。就這麼簡單!

2017-07-16 03.06.15-2048

這些相聚的理由,不需要名正言順,沒有輩份大小,只要家人有活動,大家默契極好,不用邀請也會自動把時間留下。好比猶太好友曾對我說過,只要是他們的人喜獲麟兒,大伙兒會自動自發算好第8天,就是要有一個割禮的儀式,親近的朋友會奔相走告,當然新生父母會盡量通知。像我這種搞不清楚狀況的外國人,他們會特別打電話給我,就是今晚,別忘了過來!

2017-07-16 03.18.40-20482017-07-16 03.17.16-2048

所以,有時我甚至覺得,和外國人相處更加輕鬆,因為他們沒有台灣人特有的「玻璃心」。什麼是玻璃心?顧名思意,一敲即碎。以前,我沒有這種感受,但兩相比較後,我覺得台灣人的玻璃心是種文化,重視自己面子遠比重視彼此感覺多上許多,所以情感一碰就碎。而且,處理情緒的態度相對粗糙許多,簡言之就是自我感覺的重要性勝過一切,所以,完全無暇顧及他人感受。

生活對話或者電視新聞裡,我常匪夷所思,為何會有這種客人?可以覺得自己對店家或服務生予取予求?又或,是家人就可以這樣講話嗎?「你怎麼變這麼老?皮膚這麼差?」所以我戒慎恐懼,絕不用這種態度和家人、平輩晚輩說話,我提醒自己絕對不要告訴晚輩,我是在教你!這種高高在上指正對方的態度,不是在教人而是在傷人!

我喜歡相互支持的感覺,不喜歡互相傷害的態度。

所以,我學會把在台灣的時間省下來,全留給我的家人,即使,是這麼小的活動!孩子單純的笑容很容易融化我的心,她笑咪咪的對別人說,「我姑姑真的買太多」的模樣,就是我再忙也要前來的理由!

2017-07-16 02.27.51-20482017-07-16 02.41.09-20482017-07-16 02.46.42-2048

大部份的人,選擇把所有的時間和金錢全花在自己身上,無可厚非,人不自私天誅地滅。但,學會如果支持家人、支持朋友,時間和金錢重新分配,生活反而多出許多無窮趣味,比起大把鈔票拿來買名牌包或名車獨享,我覺得快樂更令人玩味!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Bookmark the perma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