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17 華僑

早晨六點四十五分,擾人的鬧鐘聲響。我承認,這是我早晨最爬不起來的幾個年頭。眉眉是中學生,其實只要八點十五分前踏進教室就不算遲到。可是我們得提早一個小時起床,因為,我們得利用這寶貴的清早把「國語」學完才出門上學。

這絕對是萬般痛苦之事。最難想像的是我們一家三口竟和國語奮戰了第七個年頭!

學國語的過程相當痛苦,可是,這卻是一個無可取代、學習「台灣」文化、語言、風俗民情的大好機會。眉眉常會問出發人省思的問題。好比,什麼是華僑?

我說,「華僑就是我和爸爸」。這麼回答的時候,我楞了好幾秒,因為,我一直以為我是- -台灣人。然後我繼續想著我的解釋。在台灣出生、長大,一輩子在那裡生活的人叫台灣人。所以,我現在不是台灣人了嗎?我心裡自問,然後一酸。華僑呢?就是在台灣出生,可是因為某些原因所以生活在國外的台灣人。再細分的話,有些叫小留學生,就是國小或國中便離開台灣出國念書,然後就待在外國的台灣人。眉眉看著我,「那我是什麼人?」

S__7430148

這問題一下擊倒我!

我思忖了一會兒,「你可能會被稱作ABC,就是生在美國的台灣人。但ABC是華僑還是台灣人還是美國人,媽媽就很難回答你了。」

對我來說,這「我是誰」的問題是華僑的毒瘤。我覺得只有能夠面對、處理、甚至接受這個問題的台灣人,才能在外國生活的好。不過,大部份的人卻以為,它不是一個問題,甚至嗤之以鼻,在國外生活久了就會融入當地文化,是什麼人一點都不重要。殊不知這些在美國長大的孩子們,每個都有個困惑的自我定位問題。

首先,我覺得像我這樣身分的父母,要能夠接受自己身分的轉換,了解自己已經離開台灣文化,我們對台灣的瞭解,其實就停留在我們離開台灣的那一刻。這是很深沈的切刻,但它是自我認識的第一關。身邊有許多小留學生、或者像眉眉一樣的ABC,百分之九十九的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係,就如同喜福會那部電影,是世界上最大的距離。可是,父母從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他們一直以為、或者我該說一直期待,自己和孩子非常親近,因為,他們相依為命在異鄉。他們從不知孩子心裡完全不是這麼想,他們覺得父母是最親近的陌生人。說到這,也許在台灣土生土長的家庭,也會有些人有同樣的感受。所以,這不見得只是「華僑」的特有文化。

回頭來看,為什麼在這土生土長的的孩子會和父母有這樣的距離感?因為他們受的是美國教育,和身為華僑的我們,受的是三十年前的台灣教育完全不同。我們吃的食物不同、學的東西不同、說的語言不同…所以這些華僑父母,為了要和孩子說一樣的語言,在家裡開始和孩子「說英文」。因為,他們後來發現和孩子說同一種語言是件非常重要的事。但,英文怎麼說都不是我們這些華僑的母語,太多東西我自己是無法用英文表達。我不知道別人家的父母要怎麼用英文和自己的孩子溝通。

結果,這群華僑父母用的是不道地的英文和孩子溝通,所以事實上,並沒有幫助到孩子的英文,也沒有解決父母和孩子之間溝通的問題,而且這英文取代國語的過程又導致另一個結果,就是中文在華僑家庭中逐漸式微。華僑的孩子,這群ABC,就再也不說不出中文了…這就是為什麼,我無法放著眉眉的國語不管,我無法把國語這事教給中文學校處理,其實我只是沒有辦法把我們的親子關係之鑰匙,交到他人手上。

這群華僑,因為在國外住久,慢慢也和台灣社會脫節。他們還是在國外生活,只是,會發展出一套「華僑文化」,要說這就融入國外社會嗎?我覺得不如說他們是一群住在國外的台灣人。華僑會在國外發展出一套台灣生活,但這不是真的台灣生活,也不是真的融入當地生活,這就是華僑生活。

我覺得「華僑生活」沒有什麼對與不對,它只是一個現況,和台灣人想像,在國外生活久了就會打入國外生活,完全是兩件事。生活中我隨口可以細數無數台灣人在美國的華僑文化,它和美國人的美國文化就是硬生生的不同。例如play dates。字面上解釋,它就是「玩的約會」。眉眉人生中的第一個play date,四歲開始,一個美國朋友為我們打開這扇大門。我從沒聽過什麼play date,也不知道這事要怎麼進行,所以不管人家怎麼說、需要怎麼做,我照單全收。一晃幾年過去,眉眉到現在一週還是要好幾個play dates,先不要管她怎麼擠的出時間play date,但到這年紀的play date,,進化叫hang out。可是其實是同一件事,就是下課後、離開學校以後和朋友私下的相處時間。

一次和台灣朋友的聚會,身邊一位台灣朋友抱怨著她好不喜歡play dates,因為她覺得累死了。我奇道,「為什麼play dates你會累?」心裡著磨,我最喜歡play date了,因為眉眉可以去別人家,我還賺到自己的時間呢!朋友接口,小孩當然好玩,可是我們大人要在旁邊聊天啊!所以一個星期一次play date我就覺得太多了…我聽的一頭霧水,「為什麼play date你也要一起跟去?」這朋友看著我的反應,更是一頭霧水,「什麼叫我也要一起去?當然要一起去啊,不然人家為什麼要幫你顧小孩?」

我細問,才知道,台灣朋友的play date,是大人和小孩一起到別人家玩,小孩一起玩,大人也一起聊天。所以他們才會反問我,「不然誰要幫你顧小孩?」「孩子哭了怎麼辦?」「小孩會吵架啊,要幫忙解決!」「有時候小孩會玩不起來啊,要幫他們…」

朋友也會說,他們覺得「老美」很難相處,都很表面,沒有真心要和我們做朋友。所以,play date當然就和我們台灣人或者中國人一起。

眉眉曾悠悠的問過我,「媽媽,什麼是老美?」我說,那只是台灣人對美國人的一種稱呼。眉眉說,「我覺得聽起來好粗魯,我不喜歡。」其實我也不喜歡,不過我更不喜歡的是大伙兒把老美生活說的頭頭是道、栩栩如生,細問之後,發現他們從沒有和「老美」除了上班以外的接觸…那,這老美生活的細節,到底大伙兒從何得知,說的口沫橫飛呢?

我絕對無法接受人家叫我「老中」,所以我自己從不稱外國朋友「老美」。我解釋給眉眉,「你不喜歡不要用就好,爸爸和媽媽從不這麼叫我們這些好朋友,你說是嗎?」

回頭我再問過美國朋友,你們怎麼看play date這事?朋友說,它就是孩子之間的社交,所以大概四、五歲開始我們就會讓孩子有自己的社交生活,小一點的時候時間不會太長,而且要看和對方家庭的關係、親蜜程度。不過,一般這只是小孩之間的活動,大人不介入的。我再問,那你們怎樣和別人一整個家庭做朋友呢?朋友說,那是另外一件事,那叫「家庭朋友」,一般孩子和同學只是孩子之間的事,「家庭朋友」是我們這個家庭要和另一個家庭做朋友,那是不同的。

多聽幾次,我發現比較多的華僑朋友,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在國外生活,其實這一點都沒有不對,因為我們的身份特殊,哪來那麼多外國人想和我們做朋友?不過,也因我們身份特殊,和下一代ABC之間的關係更顯微妙和困難。親愛的老公和我,聽了數不盡的傷心故事,華僑父母之心碎,和ABC孩子的困惑,我覺得這是一個無解的問題,因為華僑父母不知是不懂、還是沒有想過、或者是沒有能力,無法跨越自己和孩子的文化差異,其實也造成孩子和當地人的文化差異,所以我們這一代的悲劇並沒有比三十年前的移民華僑減少多少。

我們非常用心,想用同樣的語言,和我們的孩子共同創造一個不一樣的移民生活。所以學國語雖然極度痛苦,可是學習的過程讓我反思許多問題,這「華僑」二字聽起來簡單,背後卻是孩子的自我定位問題,文化認同問題。誰說生在美國的孩子一定對台灣沒有感覺?誰說在這長大的孩子說國語一定有口音?我們家眉眉直到現在,都強烈認同自己是台灣人,和打大陸來的人是不同的喔!眉眉說,外國以為我們都說國語就是同樣的人,我跟他們說不一樣,我是從台灣來的!

2016-01-17 16.05.21-2048

比起華僑、與住在國外的台灣人,我覺得朋友對我們這一家的描述更貼切,你們像從台灣出來、住過台灣的外國人。經過十五年的美國文化洗禮,我不得不承認自己已經不是道地台灣人,但台灣是我們的根,是我們的家鄉。我也希望眉眉不要只是個住在國外的台灣人,不要身在在國外卻只生活在台灣人共同創造出的外國生活圈裡,她要走的回台灣,也走的進美國。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Bookmark the perma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