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06 做客的藝術

要當一位好客人,也是有許多隱藏的藝術在其中。親愛的老公總把矛頭指向我,結論是我才是那位難搞的主人,極難取悅。

2016-01-01 01.12.48-20482016-01-01 01.16.27-20482016-01-01 01.19.43-20482016-01-01 01.22.43-2048

話說一個節日,必定有許多朋友或家人的聚會。我從與中西朋友的聚會中,學到了不少學問。美國人多禮,到朋友家做客,絕不空手。如果和主人不那麼熟識,酒、巧克力和花是安全禮,百分之百不會出錯。一般和我來往的美國朋友,現在多相當親蜜熟識。但從不很親蜜開始、到非常熟識的過程,我覺得這些美國朋友做客的習慣並沒有太大的改變。首先,聚會之前的e-mail往返中,他們一定會明白詢問,「我可以帶什麼?」或者「我可以貢獻些什麼嗎?」甚或舉出一些他們想帶的東西讓主人選擇,例如,甜點、前菜、水果或者酒?

起初我有點不好意思,感覺我要請客還讓客人帶東西,似乎很不週到。但我很快發現,當我去做客時,提出同樣的問題,主人一律非常大方的接受,「請你帶甜點好嗎?」或者,「一點前菜會是個好主意。」當然,有時也會遇到主人表明食物太多,不要再帶東西過來。這時,酒和花或巧克力就是那份「心意」。

2016-01-01 01.09.49-1-20482016-01-01 01.25.35-2048

我覺得和美國人做朋友很「簡單」。這簡單不是指要打入他們的世界很容易的意思。這份簡單是指說一是一、說二是二的簡單。我不太需要去猜他們說一之後的言下之意。和我們中國人說「不」的背後,不見得是「真的不」非常不同。我也覺得這份「簡單」讓人際關係變的單純,如果主人都已明言食物過多,那客人當然千萬不要再帶食物,否則不就變成主人的負擔嗎?

我自己就常有切身之痛。因為我挑嘴、又不喜歡丟食物,而且我們家就只有三口人,所以我很不喜歡家裡有吃剩的食物,我覺得為了要把食物全部吃完,再好吃的東西都變成一種折磨。所以,如果朋友要來家裡做客,我一定會說的明白,幫我帶什麼,或者不要帶什麼。我了解如果我不讓客人帶東西,他們很不自在的感受。所以,我學會把話話講的清清楚楚,大家都好做事。

但,客人的反應全然不同。美國朋友,如同我說,相常簡單。請他們帶甜點,他們絕不會帶主菜;請他們帶水果,絕不會出現另一鍋湯在餐桌上。而我們的台灣朋友,完全不同。首先,極少有人會先問過我,需要幫你帶什麼嗎?我想,我們中國人不把話說白也是一種文化。但,這不表示我們不多禮。驚喜和驚嚇往往只有一線之隔。曾經有過,我準備了一桌好酒菜,結果朋友更有心,抓了幾隻活龍蝦來加菜。本意是好,但我的廚房早已堆積如山,連要怎麼處理那幾隻還會動的龍蝦都顯的空間侷促。結果當然是大家開心,可是,這事我猜想如果發生在去美國朋友家做客的過程中,應該不是一個太好的驚喜。我自覺我還有台灣人兼容並蓄的美德,所以可以笑著面對那幾隻價格不匪的龍蝦!而且,我了解朋友的「心意」,更了解我們中國人話不說白的文化。

嚴格說來,龍蝦算是好禮。也有更多我笑不出來的驚喜,好比一顆完美的大鳳梨,同時外加一大箱葡萄柚和柳丁,再加一大包葡萄。眉眉和我對水果是出名的過敏大王,所以有相當多種類的水果,在我們家是絕對不會出現。即使出現,也只有親愛的老公一人獨享。龍蝦可以現場處理、立刻上桌加菜,客人當天就可以一起享用。但這一大堆水果,有可能在場客人每人吃一顆葡萄柚外和一顆柳丁,再加十顆葡萄嗎?而且,我的冰箱裡正好也準備了一大份洗好的葡萄要給客人享用。鳳梨更讓人頭痛!我既不會殺西瓜也不會殺鳳梨,這種一顆完美的水果簡直就是我的夢魘。顯然,送這堆大禮的朋友並不這麼認為!

我嘴巴不說,但心裡相當不悅。我覺得這樣的「禮物」無非是給主人增添麻煩,即使都不過敏的一家三口,真的吃的完這一堆鳳梨、葡萄柚、柳丁、和葡萄嗎?親愛的老公雖說我難搞、挑剔所以才不知感謝,可是我直到現在還是不認同這是一份好的禮物。就像我真的退過朋友送的一個「魚缸」,我覺得送這種禮物之前,真的還是要問一下主人,「你覺得好嗎?」

2016-01-01 01.48.18-2-2048

這是我非常個人的感覺,不見得一定是對的。台灣人也多禮,可是這份多禮,似乎少了些貼心。我有一種送禮的人只管自己送的高興,沒有想過收禮人的感受。就像這些客人,他們給我一種他們不想占主人便宜,所以要把整間超市搬來給我的感覺,以示誠意,可是他們一點都沒有在乎這個主人想不想要、有沒有需要,甚至有沒有能力處理這些食物?

又好比某個朋友說,他會帶禮物過來。所以我的回信提及,那就別再帶食物了。我有足夠的主菜、甜點、還有珍奶、水果,你們只管負責幫我把食物吃光再走!結果,他還是帶了一個cheese cake。不幸的是,我們已有三個蛋糕,其中一個也是cheese cake。這就是我說,好意卻變成一種尷尬的窘境,最後那顆cheese cake就住在我家冰箱,美其名可以留給我們一家三口,但,你覺得呢?

我還有一位美國朋友曾跟我說過一個故事。她的親戚是亞洲人,有一年給她女兒送了一隻鳥做聖誕節禮物。很難猜想她的反應嗎?我一點都不奇怪朋友看到那籠子的反應。不過,美國人的表面功夫絕對是有一百分的能力,從她自己的論述,她雖然心裡抓狂可是仍表現有禮的婉謝這份特大禮。故事結果不太圓滿,這位美國朋友和亞洲親戚不歡而散,最後不怎麼往來。

我的美國朋友,不約而同都跟我提過他們很不知道怎麼和中國人相處的感受,因為,他們永遠不知道我們這些中國人在想什麼。大家熟了,玩笑說的很直白。最精典的就是,「你們中國的人的『不』,真的不是『不要』。『要』,也不見得是『真要』。那我們這些傻傻的美國人,就完全不知道現在的情況到底是要還是不要?我們聽不懂!」

老實說,我雖然了解我們中國文化,卻也常有一種欲哭無淚的無奈。那魚缸、搬一間水果攤來我家和cheese cake小故事,真的都只是證明我的難搞和不知感謝嗎?

誰不想做個討人喜歡的人?我覺得不論和世界上哪個國家的人做朋友,第一步都是要從貼心和同理心開始!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Bookmark the perma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