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成長背景不同、環境不同、經驗值不同,所以會創造出各種不同、千奇百怪的價值觀,不同的人會做出不同的決定。
我成長在過年看到大人就可以領紅包的家庭裡,而且,這紅包,不是只有「家人」的長輩才發,是舉凡見到面的大人,不管是一面之緣者、或是常見面的父母的老朋友,每位大人,一定都會很神奇的從口袋裡,源源不絕的掏出紅包。現在,我搖身一變為人母,對這約定俗成的發紅包習慣,有著一種感念和思念。
我的父母都來自無敵大家庭,爸爸有九個兄弟姊妹,媽媽有八個兄弟姊妹。所以,一個新年下來,領幾十個紅包絕對是每年基本款。從小,我們姊妹的年度大事之一,就是數紅包。而且,在這領紅包的過程裡,我們悄悄學會了許多人生哲學。
紅包內容有大有小,原則上,親一點的長輩,紅包一定比朋友長輩來的大;有錢一點的長輩,紅包會比一般紅包厚一些。我的年代,雖然我們並不了解錢的意義,但我永遠記得,陌生人紅包大概是200塊錢、或者600塊錢不等。家人紅包基本上500、1000,或幾千不等。最有趣的是,即使我們親姊妹也會從同一個長輩拿到不同大小的紅包。為什麼呢?答案非常簡單,就叫「偏心」。
所以我說即使是領紅包這等小事,也有許多人生哲學。我們姊妹從小就學會,人生的不公平,可是,這不公平一點都沒有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困擾,也不影響我們的感情。回頭看,我反而覺得早點學會現實人生的不公平並是一件幸福的事。
準備過年,對一個台灣媽媽來說是一年當中最忙碌的大日子之一。要先換好新錢,因為從小我們拿的紅包,裡面一定是全新的、乾淨的漂亮新錢。所以我對包出去的紅包也有著同樣的執著。再來,分裝紅包,會見到哪些孩子,一個也不能漏掉。皮包裡還得有些備用紅包,不管多少孩子在家裡出現,我記得媽媽是一個也不會少包給他們的。張羅食物更是重頭戲,年菜,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一餐之一!
說到這,我不免有些婉惜。先回頭感嘆,到底是時代不同了,還是移民族群的文化真不同?朋友說的好,從我們移民美國的那一刻起,其實我們就停止了跟上台灣的成長腳步。所以,許多人,用的是自己移民前的台灣經驗,在美國生活。可能是五年、十年前、甚至二十年或三十年前的台灣經驗…現在的台灣,早就不是那個樣子。
可惜的是,這些移民也沒能踏入美國社會、跟上美國腳步。我想絕大部份移民,會創造出一群移民朋友,一起成長。這其實不是壞事,只是,對於這些移民文化,我有許多失落感。例如,過年時期大家要相約吃飯,我會收到e-mail, 約定大家不要包紅包!
多傷心的e-mail!!
心裡上,我相當不認同這樣的「簡化」,但行動上,這是別人家的活動,我絕對尊重主人。我可以了解,大家不想有「金錢」上的往來,覺得你包給我、我就得回包給你的小孩,這等錢事相當麻煩。包多了怕別人不舒服,包少了又擔心自己小器。可是,我個人覺得這紅包習俗是文化的傳承,「金錢」在這個節日的文化裡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它只是一種分享,把我們今年的成果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家人。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愛上和享受過年與家人朋友相聚的感覺。將來他們長大了,也不會忘記過年的重要和意義,所以繼續傳承下去~~
這就叫做文化、這就是傳承!過年,怎麼可以不包紅包?就好像對美國人來說,聖誕節怎麼可以沒有禮物?感恩節怎麼可以不吃火雞一樣?
一代一代文化的傳承,就是需要每一代父母的用心經營,而不是只為「怕麻煩」、「失面子」將之簡化再簡化。所以,這些ABC的小孩,在美國出生的台灣移民後裔,常常有失根的感覺。因為他們和美國人不同,也和台灣人不同,更和自己的父母不同,他們沒有「自己的」文化,因為一切文化都被簡化了,所以他們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自己該重視什麼?台灣年簡單過,聖誕節也簡單過,感恩節來吃火鍋…
有趣的事,如果我邀請的是外國朋友一起過年,他們反而提前問我,當天會有幾個小孩?我很意外他們不知打哪學會,見到面就要發紅包、和我一模一樣的「台灣文化」。
付帳文化是另一讓我相當心酸的小故事。
在台灣,我覺得和朋友、家人相聚,「付帳」是一件非常輕鬆的工作。吃完飯,常常就會有人把帳單默默付掉,有時是家人、有時是我們、有時是朋友…沒付到錢的人,開心的向付帳的朋友道謝後,下次換我們喔!所以,有來有往,因為,永遠有一下次。
在美國,當我和美國朋友出門吃飯,也是一模一樣場景。我從沒沒搶贏這些外國人,就連一杯咖啡,也常常被美國朋友付掉。但我會說好,下次換我喔!
反而,和在美國的台灣朋友相約吃飯,大家帳單分的份外清楚。有時我心血來潮,付掉帳單,還得解釋一堆,為什麼今天要請客?不為什麼,真的,只因為我們今天想付錢!我其實不是很能了解,為什麼台灣人搬到了美國後,每個人都要學會,「算的好仔細」。而且,大家會告訴你,美國人都分的很清楚。我永遠睜大眼睛,沒有,真的沒有,如果他們不當你是朋友,當然會和你算清楚,但,如果他們當你是朋友,美國人真的就和我們台灣人在台灣一樣,亂算一通、不算清楚的。
沒有人會和朋友、家人「算」清楚。就因我們是朋友,因為我們是家人,生命,怎麼算的清楚呢?來我家烤肉,還要攤錢給我?第一次聽到話時我真是目瞪口呆,我不知道這是什麼邏輯,但我知道在我們這的台灣朋友圈裡,確實真有這行之多年的文化。當然,不是每個人都這樣做。我當然是不能了解也沒法接受,那我們一家三口一天到晚在美國朋友家吃飯、過節,怎麼從沒被告知過要攤錢?
所以我說這是相當心酸的感覺,踏上台灣土地,我覺得那裡的人並沒有真的計較這麼多,當然,我這樣說是有點不公平,因為我已經離開台灣十四年,真正台灣的現況我是完全不了解的。可是,我卻知道這裡的美國人、和這裡的台灣人。他們是這麼的不同。
最近美國開演的影集Fresh off the boat,就是在講述一個台灣移民第二代,在美國生活的故事和成長過程,箇中心酸和辛苦,真是道出移民第二代的點點滴滴,他說出大部份移民小孩的心聲。重點是,大人不這麼想,大人說出來的話,永遠都一樣,我是為孩子好,或者,小孩子很快就適應了,他們都沒有問題。其實,大人自己沒有融入、適應,小孩也真的沒有融入、適應。所以,這些移民之子,運氣好的可以在美國社會占有一席之地,但運氣不好的更大有人在。
我愛我的移民生活,但,我一直也看到,移民生活的好與壞!